您好!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黄帝内经讲五畜为益怎么解释。我们精心整理了6个关于黄帝内经讲五畜为益怎么解释的详细解答,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的“五谷为养”?
五谷为养出自《黄帝内经·素问》:“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五脏、五色、五行的对应关系如下↓
五谷:豆、黍、粟、麦、稻。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色:赤、青、黄、白、黑。
五行:火、木、土、金、水。
五谷,它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黄帝内经》也中提出“五谷为养”,之所以如此重要,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其有生命力,另一个,是它是最养我们的脾胃的食物。
先来看生命力
五谷杂粮本质其实都是植物的种子,而种子埋在土里,不管是一颗再小的种子,它都是可以冲破泥土,生根发芽的,说明种子里有旺盛的生命力,浓缩了植物所有的精华。
种子它是植物经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生长,经历了生长收藏,最后结出的精华所在,中医里讲种子完备了四季之气, 升降浮沉四气均平,气平以养生,因此我们祖先很有智慧,把它定位主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这个生命力指的是什么呢?从营养学,或化学角度可能我们难以理解,打个比方,我制造除一片营养片,它和一粒麦子的营养成分完全相同,把它埋到土里,浇水施肥,你觉的它会发芽么?不会对不会,可是从化学成分上来说,他和麦子一模一样,为什么不会发芽?因为没有生命力,那么这个生命力,看不见也摸不着,它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他是大自然的一种无形之力,也可以称之为中医里的阳气。那么也是我们的祖先的智慧所在,他们吃食物会把生命力考虑进来,正遵循了《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理论,这样的话,我们吃主食的时候,不仅吃了营养物质,还吃了粮食的“阳气”。
再来看它养脾特点
脾胃是养生之本,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皇帝内经(中医)里,脾胃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负责消化水谷精微,并转输到身体各个脏器部位,我们机体生命运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成,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且它还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被授予后天之本的殊荣,甚至有一种说法,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如果脾胃功能虚弱,那么会影响到心肝,肺肾其他四脏的功能,五脏俱衰,各种疾病找上们来,中医在开药方的时候,细心的话你会发现,不管什么疾病,大多数里面都一定会有健脾胃的药。所以,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
我们常说“春天要养肝,夏天要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那么脾胃什么时候养护呢?答案是一年四季都要养脾胃,足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脾胃的重视。
那么,五谷跟脾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五谷只要撒在土地里就能生长发芽,而脾在五行中属土,在脾胃里播下种子,人才能生生不息。
五谷杂粮的属性大多都是性平,味甘,色黄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养脾胃的功能!
性平:
意思是性质不会太寒也不会太热,人体每天食用都是及其安全平和的,更不会给脾胃增加负担,并保护胃粘膜。
味甘:
甘味在这里并不是指甜味,指的是没有酸苦辣咸等其他味道的食物都属于甘味,而甘味入脾,最容易消化,对补益脾胃是最为有利。
色黄:
谷类中大部分以黄色居多,黄色是土地的颜色,黄色入脾,黄色的谷粮利于养护脾胃,那么其他颜色的谷粮,是不是就不养脾胃了呢?非也,不管什么颜色的谷物最基本的功能都是健脾,比如红色的五谷,在健脾的基础上,利于养护心。
所以“五谷为养”,说的一点没错!
为什么要理解“五谷为养”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懂得和明白的人不多或者说很少。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点可以佐证,第一,人们日常生活中“精”加工的食物(过度加工)以口味偏嗜决定了取舍;第二,以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为最“养人”,第三,为了减肥不吃主食。是不是我们好多人的观念呢?人吃饭是为了什么?好多人会说为了身体的需要,包括我们目前的生物、营养等科学都是这样认为的。故而只有“物”的交换,不饿就是基本的要求,山珍海味是精神层次的满足。这就是我们目前“饮食”的误区,正在不知不觉在危害我们的身体。目前之所以发生“慢性病”的意外以及大量的慢性病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吃饭不是为了身体的需要,而是“命”的需要,功能的需要,我们总是任性的好口味,满足心里的需要吃饭就是逆生命而为,哪有不生病的道理?我们吃饭的目的就是“养命”,从而实现完成人的社会价值。所以我们的先祖用“养”的概念,养的本意是“供奉”含有敬畏虔诚的意义,“养”就是供奉人的“命”。那么什么是养命的呢?就是“五谷”五谷为什么会养命呢?这就是我们的古哲学原理和长期的生活实践活动的总结。五谷是农耕文明的体现,又是生活的必须。黍,菽,麦,稻,粟秉天之五气,四季之阴阳气数,以“土”孕育,而具有生发之力,“脾胃为后天之本”,“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就是说养命的本质含义,“化生”,“胃为十二经之海”,就是说它是渊源,土厚德载物,而有繁华似锦,五颜六色,“五藏藏神”,所养者就是“志、意、魂、魄、神”。同气相求,土墩实而有生命的如花。“谨和五味”是生理需要。最后要说的是“五谷”的食用,不同的加工五谷的性是不同的。对麦来说,不加工的性寒,苦入心,用于养心,烦躁身不由己,潮热,用于“脏燥病”如“甘麦大枣汤”,而加工后的面粉呢?则性温,虚寒性腹泻不已(所泄物白如水),面粉炒黄,冲服一两次就好。所以说吃五谷也是很有讲究的。分享中医精神,提升生活智慧,享受健康快乐。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怎么理解?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五畜是那几种?
五畜是指牛、犬、羊、猪、鸡。
内经有“五畜为益”的说法,即在中医五行理论的框架中,五畜与五味,五脏有了相对应的联系,五畜也就有了其所入、所补之脏,指导了中医的食养原则。
传统意义上指牛、犬、羊、猪、鸡称为五畜。现代营养学是指猪、牛、羊、鸡鸭鹅、鱼类等动物性食物称为“五畜”,即人们常说的肉类五畜。
肉类在人们日常食物中,因为五畜普遍含有丰富的脂肪、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食用肉类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修补机体组织,弥补植物蛋白在质量上
五谷宜为养原文?
五谷宜为养 失豆则不良
和食康养学院 梅 霖 博士
《黄帝内经》五膳歌
五谷宜为养 失豆则不良;
五菜常为充 新鲜绿黄红;
五果当为助 力求少而数;
五畜适为益 过则害非浅;
饮食贵有节 切记勿偏过!
五膳歌的第一句话“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告诉我们五谷杂粮是最养人的,但是古人同时强调豆类又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食物都代替不了豆类食物的营养。
五谷杂粮对人体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绝大多数的营养需要(除了维生素C没有),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同时也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还有很重要的膳食纤维。
五畜为益的益到底是什么意思?
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五畜为益什么意思?
“五畜为益”指的是食用五畜的肉可以补益精血,认为五畜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的不足。
五畜是中华民族对动物性食材“禽畜鸟兽、鱼鳖虾蟹”的统称。《黄帝内经》中所论的五畜是指:牛、犬、羊、猪、鸡。古人还常加上马,成为六畜。从“畜”字的大篆写法上可以看出“畜”字的意思就是家养的动物。
以上就是关于黄帝内经讲五畜为益怎么解释的全部内容,希望这6个解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问题,欢迎随时关注我们的网站。
标签: 黄帝内经讲五畜为益怎么解释 黄帝内经 五谷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