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字母表26个汉语拼音跟读大写和小写 中国什么时候才有拼音字母?如果古时候没有拼音那么怎么认字的?

农村养殖畜牧网 水产养殖 1.0K

您好!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拼音字母表26个汉语拼音跟读。我们精心整理了1个关于拼音字母表26个汉语拼音跟读的详细解答,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中国什么时候才有拼音字母?如果古时候没有拼音那么怎么认字的?

中国什么时候才有拼音字母?如果古时候没有拼音那么怎么认字的?

民国才有的。以前也有音韵学。

你说怎么认,应该是说怎么拼读,用的是训诂学。简单来介绍,就是用认识的字,简单的字,去认复杂的字。

比如以张三李四的“张”作为例子,《说文》中是这么解释的:“张,施弓弦也。从弓長聲。陟良切。”

这其中,前面的几个字是解释意思,张,就是拉开弓弦的意思。

而后面的“从弓長聲。陟良切。”这几个字,说的就是怎么拼读,“陟良切”的意思,就是采取“陟”这个字的前面读音,“良”这个字的后面读音,加起来就是张。

至于简单的字怎么读,那就基本上是靠灌输了。不用理解,直接跟着老师背诵记住就好了。

为了给汉字注音和记录汉语语音,人们采用过多种记音方法,主要可分三类:

第一,用汉字注音。如直音法和反切法。直音法是用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如果遇到没有同音字的情况,就无法注音。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比如“鲁,郎古切”,就是用“郎”和“古两个汉字”拼出“鲁”字的读音。“郎”是反切上字,与被注音字“鲁”的声母相同,“古”是反切下字,与被注音字“鲁”的韵母和声调相同。这两种注音方法都以认识大量汉字为基础,如果没有易识的音同或音近的字,就难以注音。

第二,用“注音符号”记音。“注音符号”最早被称为“注音字母”,如“ㄅㄆㄇㄈㄉㄊ”等,类似汉字笔画,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它在给汉字注音和推广“国语”方面起过很好的作用,目前台湾还在使用。但注音符号不完全是音素字母,注音不够准确,书写也不够方便。

第三,用罗马字拼音字母给汉字注音和记录汉语语音。17世纪就开始有人设计用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的方案,著名的有威妥玛拼音、国语罗马字和北方拉丁字等方案,但这些注音方法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于1956年拟订,1858年2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作为正式方案公布推行。它克服了上述各种缺点,能够准确地给汉字注音。它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拉丁字母,既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又便于国际交流。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采用该注音方案。学术界一般认为语言家周有光先生为汉语拼音方案之父。

此外,还可以用国际音标记录语音。


拼音字母表26个汉语拼音跟读大写和小写 中国什么时候才有拼音字母?如果古时候没有拼音那么怎么认字的?

拼音字母表26个汉语拼音跟读大写和小写 中国什么时候才有拼音字母?如果古时候没有拼音那么怎么认字的?

汉语拼音字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后明代人们在教学时,开始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

汉语拼音方案的提出是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这些方案为汉语拼音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汉语拼音的主要制定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主编《汉语拼音词汇》,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并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


在中国拼音发展史上,拼音字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但多源于各国的传教士为了传播他国的教义,而非为了普及中国语言和文字,更不要谈让民众识字读书了。

中国人对汉字的推广和普及以切音法入手,明清卓有成效,至辛亥革命后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为基础,黎锦熙主持制定工作,由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8年颁布注音字母。

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汉语拼音标准的制定于1955-1957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研究室周有光主持,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颁布,1982年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

(左二为周有光)

中国古代的文字是没有拼音的,那人们是怎么识字传承读音的呢?

在文字出现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文字被创造出来,但如何去记住读音呢?这就是一个难题,但这难不倒我们聪明的华夏子孙。

第一个直音法

主要包含三种标记方式:

  • 读若法

当阅读文章发现“莠”字,通过《说文解字》查阅会得到这样的注释:莠,……读若酉(十二地支古人都耳熟能详)这样就知道这个字的读音了;同理:儡,相败也,……读若雷。

  • 读为法

当你阅读《文侯之命》发现“父义和”时,这个义字如何读音,郑玄注:“义”读为“仪”。

  • 读注法

当你读屈原的《离骚》看到“肇赐予以嘉名”中的“肇”如何读音呢?《尔雅》中:“肇”注“兆”。

这三种方式在秦汉以前最为就行,但不难看出这个直音法存在的局限性,一个字的读音是以另外一个同音的字为桥梁,那就容易陷入死循环,用字母代替举例:A的读音同B;B的读音同C……,那最终我们得认得其中的一个才可以,否则识字就变得困难的多了。

第二个反切法

有了局限就会创造出另外的方法来简化,因此出现了反切注释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具体使用方法准则为:前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字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三者提取后组合在一起即为汉字的读音。在使用拉丁字母和注音之前这种方法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举例说明:

缓,胡管切。(《广韵》)“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声调同管。

其他反切应用:宗,自中切;哀,乌开切;敖,五劳切;收,式州切;器,去冀切;矣,于纪切。

这种方法起源于东汉后期,盛行于唐宋元明清,在明清期间出现了拉丁字母但是局限性比较大,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推广。

反切之法一般认汉末孙叔然(孙炎,字叔然)所创,他整理反切,著有《尔雅音义》。自汉末开始,魏晋逐渐推广,至唐朝僧人改进反切之法,使之更加精密,但此法同样存在众多弊端。

  • ①反切上下字时长是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让读音变得不够准确;
  • ②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据统计反切用字达到1300字以上;
  • ③关于窄韵,难以找到两个合适的字反切,存在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这样的结果同样使切音不准确。

明代吕坤《交泰韵》,清代潘耒的《类音》解决了反切的部门局限,但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注音标准,但进步的地方就是减少了用字的数量。清代的李光地《音韵阐微》和张熙载的《四音定切》更加的精密,但仍然难懂切深奥,对于文字的普及,大众化接收的难易程度仍然是制约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急需一个统一的标准,且该标准要简便易学。

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评价反切法:“心中切削焊接法”,不利于学习和掌握。

汉字注音的发展脉络

  • 传教士的西文注音

明朝末年意大利、法国、英国的传教士来到广州。他们为了学习汉字,结合本国的罗马字母,开始用罗马字母拼写汉字。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中国最早用字母尝试拼写汉字是用阿拉伯字母,代表为《小儿经》。这些传教士的拼音方案只流传于传教士当中,在200-300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在中国大众当中广泛传播。运用西文注音对中国的文字学者发展汉字拼音给予了很大的启迪。

(阿拉伯字母的小儿经)

  • 切音字运动

1840年中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反思。为什么堂堂的一个中国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梁启超卢懿章王照一致提出教育救国的方案。当务之急是打破汉字繁难的壁垒,让教育普及大众。

卢懿章曾直言“以切音识汉文,全国节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1892年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自己创制的字母是拼音文字方案,标志中国人自觉的进行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开始,卢的主张是以拼音与汉字并行,并不是取代汉字。

  • 拉丁新文字运动

1913年的2月,在北京召开了读音统一会。

会议拟通过了统一的注音字母,总共39个,后期加以改进变成了37个。这种方法比双拼切音减少了一半以上。中华民国成立第二年,政府制定的注音字母方案由黎锦熙先生主持,强调了拼音和汉字的地位,他认为拼音为辅,是一种符号而已。

从五四运动开始,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号召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正式提出了汉字革命的口号。钱玄同用激进的语言,陈述要废除汉字,论述了罗马字母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正式公布于世,得到毛泽东的认可。

1935年近700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提到教育大众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呼吁中国需要新的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到1958年汉语拼音标准出台,拉丁文字运动极大的促进了汉语拼音的进程。

  • 现代拼音标准确定

自1949新中国成立来,立即着手制定拼音方案,借鉴苏联经验,欲废弃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当时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主管全国的文改工作,设有有两个研究室,第一个是拼音化研究室周有光任主任;第二个是汉字简化研究室曹博韩任主任。全面工作负责文改工作的是胡愈之。在受到赵元任的影响下,周有光做了充分的研究调查之后,终于确定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音拼音方案草案向全国征求广泛意见。

虽然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但是民众的热情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在50年代到80年代,群众设计的各式各样的文字方案达到3300多个,可见中国文字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盛况。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任务》报告中明确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明确指出汉语拼音只是辅助汉字,并不能取代汉字的地位。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了汉语拼音作为中国专有名词它国际标准。汉语拼音仅仅是拼写汉字的音标,不是文字。在现在中国的教育当中,汉语拼音只是一种语音教学。

以上就是关于拼音字母表26个汉语拼音跟读的全部内容,希望这1个解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问题,欢迎随时关注我们的网站。

标签: 拼音字母表26个汉语拼音跟读 拼音 字母表 跟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