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禽兽是什么。我们精心整理了3个关于禽兽是什么的详细解答,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牲畜是什么意思?
1、牲畜一般是指由人类饲养使之繁殖而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畜类,可理解为家畜,家禽的统称。2、“牲畜”和“畜牲”的区别是:前者特指 家畜,后者则泛指禽兽,同时后者也用做骂人的话。
也就是说前者一般是指由人类饲养使之繁殖而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畜类,而后者可指牛﹑马﹑羊﹑鸡﹑狗﹑猪等六畜,也可以代指所有的动物。
衣冠禽兽与禽兽的区别?
从含义上来区分两者的不同,
衣冠禽兽:穿着衣服和帽子的禽兽,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极坏,像禽兽一样卑鄙无耻的人。例句,这个人看起来道貌岸然,其实就是个衣冠禽兽。
禽兽:1、鸟类和禽类的统称,古代也专指兽类。2、泛指飞禽走兽
3、偏义副词,走兽
4、比喻行为卑鄙。
例句,你麻木不仁的对待你的老父亲,简直就是个禽兽,两者意思相近,前者更坏。坏到骨子里,后者坏到表面
“衣冠禽兽”原意是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禽兽,比喻像禽兽一样的人。“禽兽”就是指飞禽走兽,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泛指动物。衣冠禽兽说人没有人性,是骂人的语言,这类人做出了令人不齿或极其下流的事。衣冠禽兽肯定说的是人,“禽兽”在特指人时是暗喻,说的就是“衣冠禽兽”的意思。
孟子说:“墨翟杨朱是禽兽。”如何理解这句话?
貌似满口道德抠心之言的儒家学派传人:〝已欲立而人先立,已欲达而人先达,己所不欲无施于人〞。的夫子之言,于实际相悖,出口伤众,求一花独放,独霸天下文坛,实在丢人之极,孔孟之道有其所长,亦存其之短,墨翟扬朱亦有其长而見其短,文坛百家应扬长避短和谐前曕,非贩石灰者敌其售面者致互不能存,更有甚者儒派恶言谤众,责难推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和谐其识可共,以实证证实有效者为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诸子争霸,孟子批判杨朱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他说“杨朱为我,是无君,墨子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是为禽兽。”他作为儒家亚圣(后人封的),自然举起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旗,想要立于万家之上,为统治者所重视。其实孟子批判的是人如果按照墨家,杨朱那样来,无君,无父和禽兽一般了。不是说杨朱和墨子是禽兽。当然孟子这样说固然极端了。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吾善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无欲则刚的天地正气,也就是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敬天法祖”的家国思想。杨朱的思想是什么。人们问他“拔一毛以利天下,则何如”。杨朱说“吾不为也”。“一毛不拔”就来自这里。杨朱目的在自我,贵自我,万物与我冥和,以我为中心。这与儒家入世为天下苍生格格不入,孟子自然要骂。
墨子兼爱,提倡节俭,他认为儒家守孝三年,纯属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守一年就好了。墨子墨家代表的是一种“侠”与下层民众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首孝悌,次谨信”的规矩。孟子认为墨家不守孝三年就是无父,所以他又骂了。现在想想实在是无奈啊,靠极端方式提高自己,孟子有点不淡定啊。
文/红雨说历史
何以为学?学为人也。千万年,千万人,唯此一事而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万万不可断章取义。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细读此段,你为发现,这些并非孟子而言,而是世人项击杨朱,墨翟之言。孟子举例的意思是第一句: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古代没有用标点去断句,读书要字句斟酌,不要用现代的标点去随意断章,否则便失真义。古文只可意会言传便失真义。
孟子主张仁,以仁字而言,不会随便非议他人。古人言:道是非者,是非之人也。孟子一书随历代后人编辑,恐现代所读之书非其原本。读之应学会取精华去糟粕,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号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但实际上是很不会聊天的,喜欢扣大帽子不说,还喜欢诡辩。
《孟子》开篇就是诡辩。梁惠王问孟子:“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我国,将会有利于我国吧?”孟子一上来就怼人家:“何必说利呢?有仁义就好了呀。大家都说‘何以利’,那必将‘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明眼人看一眼就知道问题出在哪,梁惠王说的“利”和孟子的“利”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孟子是偷换概念。
扣大帽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骂墨子和杨朱。墨子主张兼爱,儒家强调“爱有等差”,墨子就反其道而行之,把互爱和互利统一起来。
杨朱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这种思想乍看自私,其实有其时代背景。战国时诸侯交攻,驱使民众互相征伐,往往还打了为天下的旗号,弱势人人贵己、重生,不信那套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鬼话,仗怎么打?诸侯们还怎么作妖?
墨子和杨朱就被孟子贬斥为“禽兽”。理由是什么?“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这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杨朱说为我,可推导不出无君,只是不服从无条件的征召,为了打着公义旗号的私利卖命罢了,若说这是无君,那是不是君说什么都得听,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墨子说兼爱,可也推导不出无父,相反,他的兼爱下的父子关系可能更和谐,比儒家压倒一切的孝要健康一些,因为互爱还要互利,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孝顺你?孟子不过是将两个人的学说推到一种极端情况,怒而攻击之而已。要说“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倒是尊儒之后经常见到。
为什么孟子这么恨这俩人?或者说孟子打着“仁义”的幌子,非要贬斥此二人的本来目的是什么?一是战国后期墨子和杨朱在民间极有市场,“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高喊“民贵君轻”都没人理他,因为他没提出根本的解决办法,人们也能看明白他说的“民贵君轻”出发点还是社稷、还是王权,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二是俩人的观点都动摇孟子立论的基础。既然爱有等差,那爱兄弟、爱父母、爱国家、爱天下,是递进的吗?也就是说人应该最爱身边的人,忠反而是最末?还是人应该最爱天下?这可就和孟子驳斥墨子说的人有私欲相矛盾了。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就是理论上的矛盾点。何况儒家最喜欢拿圣君说事儿,动辄就是尧舜,墨子也说尧舜,说的还和儒家不一样,这就很要命。
杨朱的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孟子也回答不了。既然爱有等差,人性又本善,那人为什么不能最爱自己,兼爱他人?为什么爱自己这件事,在儒家的理论中不存在(在儒家,爱自己为的是孝、忠、传道,就是不为自己)?而且杨朱是很反对法先王的,这就很要命了,尧舜那点儿事不让说了,孟子能不生气吗。
以上就是关于禽兽是什么的全部内容,希望这3个解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问题,欢迎随时关注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