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鸡比较好养,进入冬天,鸡就越来越难养,不敢通风,怕鸡群感冒。很多养殖户很难调和温度和通风的平衡:通风怕鸡群受凉,不通风怕鸡舍氧气供应不足。今天我们就分享下冬季季养鸡的育雏管理方法。
什么是管理?
现在到处都是喊的养鸡重点是管理,那什么是管理,怎么管理?
这个不是口号,我们管理的是鸡,那么我们对鸡就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现在鸡简单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洋鸡。国外引进的,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白羽肉鸡。
第二类是国鸡。本地的黄羽和麻羽,我们现在经常养的散养鸡,其实也是今些年出现的杂交品种,改良品种,这类鸡更适合市场需求。
讲这个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去知道品种的根源,而是让大家明白,老一辈的家里的土鸡,养的很少,根本没所谓的管理。
管理知识的来源
随着现在养殖量的增加,专业养殖户的出现,出现了各种管理手册,管理方法。那这些管理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些都是从国外学习的,所以现在的鸡群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有白羽肉鸡管理的影子。
现在很多的管理方式都是抄袭国外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的实际现状跟国外是不一样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使用的不伦不类。所以管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鸡舍综合情况。
很多的管理手册,鸡雏进鸡舍12小时后开水,24小时开食。这是国外的,国外的鸡雏从孵化,到育雏室时间是很短的,而我们的种鸡场到育雏室距离很远,加上硬件设备的不足,照搬很容易出问题。
我国的现状
在我国的现状,鸡雏在孵化场一般下午5~6点开始出壳,出壳有前后,经过8~10个小时,晚上10点到12点,出壳结束,然后湿的羽毛经过一个小时烘干,然后工人才开始挑选。挑选,装盒,然后装车,还需要几个小时。然后再经过运输,才能进入鸡舍,这个运输过程有长有短,不管情况怎么样,其实经过这一系列,已经过了12小时,甚至更久。
这样鸡进入育雏室,有的已经有轻微脱水,所以会出现一个奇怪现象:羽毛被打湿。
很多养殖户都有这样疑问,我的鸡舍温度不高,为啥鸡刚进鸡舍,还是会抢水,打湿羽毛。原因就在这里,并不是大家常说的温度过高导致的,从孵化到进入鸡舍时间过长,也会有这样的情况。
讲这些就是让大家明白,国内的鸡雏管理,是需要走自己的路子,甚至每个鸡舍都不同。我国的养鸡的情况和外国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管理方式都是借鉴外国的,所以有很多漏洞,因此需要参考使用,不要照搬。当我们明白操作原理以后,再进灵活运用,这样才会更符合我们自己的养殖方式。
那么怎么做才更合理呢?
养鸡先从预热开始。
很多人习惯在鸡进鸡舍前,把温度升高到规定温度就可以,这个过程是预温。预温的目的是为了给鸡雏一个舒适的环境。舒适的温度不是简单的鸡舍温度够了,包括的墙面,网片,地面的温度。
夏天的时候,温度都在30摄氏度以上,这个时间预温很简单,到处都是热的,只需要在鸡雏进来前升温就可以,但是进入秋季以后,这个方法就存在问题了。
进入秋季,大环境温度降低。鸡舍里边的墙壁,器械,网片都是凉的。这个时候的预温,是手接触到的墙面,地面,网片,鸡笼等位置,不要有冰凉的感觉。因为这些位置都是跟鸡直接接触的。
预温技巧:
空气中的温度,不代表鸡接触的温度。空气是虚温,鸡舍硬件是实温。
秋天预温,可以提前一天进行预温,这个时候温度可以提高,可以把鸡舍温度上升到38摄氏度,甚至40摄氏度,这个时候鸡舍环境可以充分预热。
经过这一天的预热,再把温度降下来,鸡雏进入鸡舍,腹部是温暖的,这样的鸡卵黄吸收好,可以有效的减少弱雏。同样的一车鸡雏,别人的好,你的不好,你就要考虑你的预温是不是忽视了,预温是不是不到位
当鸡舍温度够,但是地面,网片是凉的,鸡的腹部很容易受凉,从而导致卵黄吸收不好,及时使用开口药,效果也会打折扣。
预温好了,鸡雏快来以前,准备好水,料,下来就是等待鸡雏的到来。鸡雏来了以后,需要一个过渡,这个也需要注意。
鸡雏的过渡:
鸡雏从37摄氏度的孵化箱出来的时候,外界温度低,鸡雏对体温调节能力差,这个时候鸡雏体温会快速下降。运输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有效保温,很多鸡雏到鸡舍,我们用手摸鸡爪,都是凉的。
夏季这个温差小,但是秋季以后,外界温度可能只有十几度,鸡突然从十几度进入35摄氏度,这个对鸡的冷热应急非常大,很多鸡很容易受应激,甚至洗澡。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过渡技巧:
过渡温度的重要性。在充分预热的鸡舍里边,温度是比较稳定的。在鸡雏快来以前,进行鸡舍通风,把温度逐渐下调到28摄氏度,这个时间一般是一个小时左右。这个时候鸡舍经过预温,硬件是热的,温度稳定,升温也比较容易。
28是一个过渡温度。这个温度,不冷也不热。鸡雏进入28摄氏度的鸡舍。先不要倒出来,去掉盖子,先放在纸箱中,平摊在鸡舍。
鸡雏在28摄氏度环境下,逐渐消除运输的应激,开始适应鸡舍新环境,开始探头往外看,想往出跳的时候,就可以把他们从纸箱中倒出来,这个时间很快。
当鸡雏开始出来,腹部经过鸡舍预热,是温暖的,环境温度也可以接受。然后开始缓慢升温,用3个小时,把温度逐渐给提到合适的温度,一般在35摄氏度左右。
这经过3个小时升温后的温度,就是鸡雏的初始温度,这个温度不是固定的,这个根据鸡雏的具体状态来定。
鸡雏状态
鸡是群居性动物,喜欢一个挨着一个,不扎堆,不往上压,也没有大群张嘴呼吸,这个时候温度最适合温度。这个时候一般是大群有5%张嘴呼吸的,这个时候是最合适温度。
这是鸡雏进入鸡舍的过渡,也是为我们进行低温育雏做的提前准备。育雏分为低温育雏和高温育雏。高温育雏适合于夏季,其他季节适合低温育雏。
低温育雏的目的:
夏季高温,气温降不下来,后期鸡容易出现中暑,我们采用高温育雏,让鸡提前感受高温,提高耐热性,从而减少后期中暑的风险,低温育雏也是同样的道理。
进入秋季后,一场秋雨一场凉,特别是现在进入冬季,温度更低。鸡和人一样,是恒温动物,天气突然变天,人容易感冒,鸡也是一样。如果鸡舍温差过大,当温差超过5摄氏度,鸡就容易发生感冒。
高温育雏是为了让鸡适应高温,低温育雏的目的就是让鸡快速适应低温,鸡在相对低的温度下生长,鸡的抗寒能力就会更强。
这样的管理方式,有两个优点:
1 秋冬季节,通风更好,鸡群抗冷应激的能力增强。
2 管理不当,鸡群中的弱鸡发生感冒后,鸡本身对冷应激有抵抗力,病情控制也会更容易。
既然低温育雏有这么好的优势,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育雏的降温技巧:
1 育雏前三天温度恒定不变,或者稍微下降。这样有利于卵黄吸收。
2 过了三天,进入快速降温期,采用通风降温,两天降低一度。这样的降温方式,鸡雏能接受。记住是通风降温,而不是减少加温。
3 在14~15天,通过通风的方式,这样的降温方式,降低到28摄氏度。采用自然通风,不要采用负压通风,负压通风在这个季节带来的体感温度降低,会比夏季快,容易导致鸡感冒。
4 鸡舍降到28摄氏度,不要继续往下降低,保持28摄氏度,一个星期不变。
5 在22天左右开始继续降温,三天降低1摄氏度,在28天左右,降低到26摄氏度。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呢?
很多书本讲鸡的最适合21摄氏度,这个是不适合实际使用的,我们在这个时间是需要考虑体感温度的。
在20天以后,鸡舍的通风就会加强,鸡的体感温度在降低,后期虽然降温慢,但是鸡的体感温度会比实际温度低3摄氏度左右。后期很多鸡场,还是按照书本上讲的,两天降低一度,温度下降快,通风量加大,体感温度降低快,鸡群莫名其妙感冒了,却找不到原因。
当后期鸡舍温度低于26摄氏度,很容易发生感冒,除非你采用的自然通风,而不是负压通风。
这就是冬季节整个育雏期间的温度控制思路,先快后慢,给鸡一个舒适的环境的同时让鸡快速适应外界低温对它的影响。当然了如果你的鸡群在发病状态,就暂时不要降温,因为发病后后的炎症反应,会导致鸡对温度需求更高,温度比实际温度再上调1℃有助于鸡群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