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正常的止血机制发生障碍,引起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当数值减少时,止血功能受到影响,就容易发生出血。
除了血小板减少,还有哪些是出血性疾病?
其实,在血液科容易发生出血症状的不止血小板减少,根据发病原理,出血性疾病可分为六大类:
1、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
(1)先天性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获得性血管壁结构、功能异常:如过敏性紫癜、感染性紫癜等。
2、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
(1)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功能异常: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无力症);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尿毒症等)。
3、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
(1)遗传性:如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
(2)获得性:如肝病所致的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等。
4、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出血
(1)先天性和遗传性纤溶亢进。
(1)获得性纤溶亢进。
5、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所致的出血
①凝血因子抑制物。②肝素样抗凝物。③狼疮抗凝物。
6、综合因素所致的出血
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由此可见,仅靠出血症状并不能判断出疾病类型。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出血现象,应该及时就诊,通过检查诊断确定具体的病因及疾病类型, 再进行适合的治疗。
关注我了解更多血液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