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按钮,关注【养猪指南】,私信我,回复“在”,获取终生养殖技术指导,为您养殖保驾护航!
引起新生哺乳仔猪拉稀的原因有很多,是养猪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可导致生长迟慢、饲料报酬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甚至死亡。一般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发病率达 50% 以上,腹泻引起的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 40%,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笔者总结了新生哺乳仔猪拉稀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发病原因
1.细菌性拉稀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大肠杆菌是消化道内的常在菌,在哺乳期,由于生活环境差,仔猪可通过食入母猪的奶水,粪便,水等感染大肠杆菌引起肠道内菌群紊乱而拉稀,如仔猪黄痢,白痢等。此时免疫力降低,为沙门氏菌的大量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条件。还有梭菌感染引起的仔猪红痢,常见于阴雨天气。
2.病毒性拉稀
最常见的是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主要流行于冬季。病毒侵害细胞,使其变性、坏死,随着肠绒毛细胞损害程度的增加,拉稀的严重性也逐渐增加。当病毒侵袭到整个小肠时,小肠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拉稀的危害。母猪产前未做好防疫,产前或产后感染猪瘟、蓝耳、伪狂犬等病毒,病毒通过奶水感染哺乳仔猪引起拉稀,传播迅速。
3.寄生虫性拉稀
常见引起仔猪腹泻的寄生虫有猪球虫、蛔虫、猪小袋纤毛虫、滴虫、猪密螺旋体等,除此以外,隐孢子虫、类圆线虫、鞭虫和棘头虫等在腹泻病例中也偶尔发生。这些寄生虫病常与细菌病和病毒病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增大临床诊断的难度,也加大了病死率。
二、哺乳仔猪拉稀的综合防治
1.科学饲养
全进全出制,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通风是控制拉稀病的保证。规模养殖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要结合实际,努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猪体抵抗力。每天打扫猪舍及场地,保持猪舍床面无粪尿,干燥干净。每周两次用消毒药对圈舍、过道、天花板及运动场地等喷雾消毒。必须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比如堆积发酵消毒等。
2.细菌性拉稀的防治
母猪产前应用碘制剂消毒液对乳头进行清洁消毒,因为母猪在妊娠阶段,乳头长期接触地面,沾染大量细菌。阴雨天气天气时,可用干粉带猪消毒预防,切勿喷雾带猪消毒,潮湿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的繁殖。每次空栏要消毒彻底,可选用烈性消毒药水,消毒工作做完以后待猪舍干燥以后再上猪生产。这是控制细菌性拉稀的重要步骤。感染黄痢与白痢治疗可以用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痢菌净等,效果都比较好。
3.病毒性拉稀的防治
病毒性拉稀经常和细菌性拉稀混合感染,这算比较棘手的问题。但首要因素是管理好猪场的细菌性拉稀,母猪的抗体水平与整齐度需要管理好,特别是瘦弱猪,它们极易在病毒入侵时形成传染源。病毒性拉稀的传染速度快,表明着整个猪群的健康度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基础的免疫包括猪瘟与伪狂犬等。所以病毒性拉稀的预防先决条件是母猪群体的健康程度和环境管理都要有一个优良的程度。
4.寄生虫拉稀的防治
仔猪拉稀时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多半就可以分析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了。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寄生虫病发生的机会。新引进的种猪应在隔离期间进行粪便及其它方面的检查,并使用广谱、高效、安全的驱虫散进行重复驱虫,严防外源寄生虫的传入。搞好猪群及猪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做好灭鼠、灭蝇、灭蟑、灭虫等工作,消灭中间宿主;坚持做好本场寄生虫的监测工作;提供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量,提高猪群机体的抵抗力。
5.母源性拉稀的防治
母猪产前产后做好消毒工作。结合自己猪场的情况,做好各种疫苗的注射,大部分猪场一般都会免疫猪瘟、伪狂犬、圆环和蓝耳疫苗。在母猪做好疫苗的同时,还要做好保健。防治哺乳仔猪的拉稀症状首先要看母猪有没有亚健康状态,因为 1/3 的哺乳仔猪拉稀问题是母猪引起的。母猪亚健康状态表现为吃食、精神、温度都正常,但只要有疫情的风吹草动,马上最早得病,观察发现亚健康的母猪都有“花脸”症状(眼屎泪斑满脸)。亚健康母猪生出的仔猪很多都会出现拉稀问题。
6.环境因素拉稀的防治
做好哺乳仔猪的保温措,冬天太冷的可以直接在猪栏挂个保温灯;注意仔猪补水的问题,猪仔在缺水的情况下,大肠杆菌的滋生会加速。水同样有帮助肠道清洗与排毒的作用。一经发现一窝中有病例出现时,应对整窝仔猪立即断奶 (无论日龄大小),对于不能自主采食的,应选用好的代乳产品人工哺乳。
▶为回馈所有养殖朋友,【养猪指南】特意免费为大家准备了“猪病咨询”和“私人订制预防方案”,私信“在”即可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