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孙女士,67岁。患者右侧面颊掣及颞颥作痛,难以忍受,哭叫之声闻于四邻。痛甚则以手掴其颊,然亦无济于事。因掣及牙齿作痛,患者牙齿几乎拔尽。血压190/120mmHg。问其大便,则称干燥难下,小便黄赤而短。切其脉两寸弦,关部滑大。舌红无苔。辨为胃燥伤津,肝胆郁火上犯经络所致。治以清泻胃燥,佐以养阴平肝之法。疏方:
玄参、生地、麦冬、大黄、玄明粉、丹皮、白芍、炙甘草等服汤两剂,泻下黑色干粪球数块,面颊之疼痛见缓,夜间已能睡卧。转方减去玄明粉,另加羚羊角粉(冲服)、石决明、夏枯草,以加重平肝潜阳之力。服至六剂,则疼痛全止,亦未再发,测血压160/90mmHg,诸症随之而愈。
本案辨证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大便干燥难解,舌红无苔,反映出阳明火热之邪凝结胃肠,燥热伤阴之象;二是脉来寸弦关滑,反映出肝胆有郁火挟杂其间。阳明经脉起于面、齿,肝胆经脉行于头面之两侧,故证见面颊连齿及颞颥烦痛。所用治法,非攻下则燥热不去,不用“增液”则胃阴不复,不佐以平肝潜阳则经中之邪不下。方以“增液承气汤”泄热通便,大滋胃阴,使燥热泻下,有外出之路。加丹皮、白芍、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在于清泄肝胆二经火热,并有养阴柔肝潜阳之功。此方泻燥热而不伤阴,滋水而不恋邪,为彻上承下,胆胃并调之法。
面痛即三叉神经痛,中医文献中常与“偏头痛”、“偏头风”混称,这样的命名不够准确,若称“颜面疼痛”还是比较确切。面痛的发作多为实证,有风、寒、火(热)、痰、瘀等因素,而症状发生部位可定位于阳明、少阳、厥阴。正如王肯堂所说:“面痛皆属火……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血,气虚者补气,不可专以苦寒泻火为事。”后世医家多宗此说。面痛的治疗并不难,但是复发率较高,其中医辨证:主要是木郁化火,肝热生风,络脉瘀滞。治法应当是滋阴平肝、缓痉熄风、活血止痛。临床中体会,经常复发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四种不利因素的同时出现,这是最好的预防方法:① 感冒;② 缺觉;③ 生气;④ 疲劳。若能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则复发率应当很低。
另外临床上也要与面瘫、面抽相结合认识。面瘫:即口眼斜,又名“口僻”或“吊线风”,其病因为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风中面部血脉,经络闭阻则发为面瘫。发病后应立即开始针刺治疗。一般度过急性期7~9天后病情稳定即进入恢复阶段,多数病人能在3~4周痊愈。但也有少部分病人转化为“迟缓愈合”者,其治疗时间就会延长、而且难治,当然这部分病人多属气虚血瘀者,也就是神经变性,其中男性略多。
面瘫患者的病因有外风、内风之别,两者均见口眼斜。颜面神经麻痹是受外风所致;内风所致者是脑血管病后遗症,也就是中风偏瘫病人的一个症状。两者如何区分,其特征有所不同。
如果医生能掌握以上诊断要点则很容易辨别清楚。前面所讨论的面瘫,即是实中络。实中络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休息,要保暖,切不可再受风寒,否则容易转化为面肌痉挛。
面抽: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征者,称为面肌痉挛。中医称为“面肌抽搐”简称面抽。面肌痉挛为面部经筋拘急,有风邪袭络和虚风内动两大类,但后者居多。其中医辨证:阴虚肝旺,血不荣筋。面肌抽搐,治法应当是滋阴清热、养血熄风。所以面肌痉挛是肝风内动的一种表现,古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为指导。
有人说“面抽”是无痛型面肌痉挛;“面痛”是疼痛型面肌痉挛。两者对照分析,还是有道理的。面抽的治疗也不难,亦是复发率较高,所以前面所讲防止经常复发的四种不利因素对面抽同样有效。
以上三种病证,在临床以针刺治疗,配合中药内服为最佳治疗方案。其针刺的重点部位是不相同的。例如面瘫所取治疗腧穴,大部分集中在颜面部;而面痛、面抽的主治腧穴,颜面部较少,而多数分布在手与足的五输穴。中药则根据病症的辨证特点配伍不同的行气、活血、熄风、止痉、散寒、通络之药物。如积极治疗、调护得当,皆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直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