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8日是16个世界狂犬病日,世界狂犬病日开始于2007年,是由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发起和协调的全球狂犬病日历上最重大的事件。2022年世界狂犬病日的主题是:“狂犬病:同一个健康,零死亡。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疯狗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怕光、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
关于狂犬病
基于上文的介绍
我们又收集了一些大家好奇的问题
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
全球范围内,99%的人间狂犬病是由犬引起,特别是亚洲、非洲。目前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
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暴露于蝙蝠是指被蝙蝠咬、抓伤或破损的皮肤被舔舐。
由于蝙蝠暴露可能为极难察觉的细微咬伤或损伤,从而导致暴露风险大为提高。因此建议蝙蝠暴露处置按照III级暴露进行处置。
狂犬病疫苗一般越快接种越好,越早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就越早,产生的保护效果就越好。
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原则就是,暴露后早打比晚打好,晚打比不打好,没有发病前打狂犬病疫苗都认为有效。
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一般在5天至数年(通常2—3个月,极少超过1年)。所以,被猫狗咬后超过十几年,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可以排除。
狗患上狂犬病,表现和人是相似的,会出现急性脑炎的症状,并在数日内死亡。简单讲,如果狗狗有以下5种表现,可能患有狂犬病:
① 无征兆的攻击性行为,未被激惹就乱咬人或动物;
② 咬食异常物体如棍子、钉子、粪便等;
③ 无理由、无目的乱跑;
④ 声音异常(如嘶吼和嚎叫)或失声;
⑤ 异常流口水或口吐白沫。
但是也有少数患病狗表现安静,离群独居、如受惊扰则狂叫不已,吐舌流涎,直至全身麻痹而死。
因此,被猫或狗咬伤后,不管当时能否肯定是疯狗行为,都应当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理和预防接种。
●四针法免疫程序(2-1-1免疫程序):一般咬伤者于0天(第1天,当天)在左右上臂三角肌肌内各注射一剂(共两剂),幼儿可在左右大腿前外侧区肌内各注射一剂(共两剂),7天(第8天,以下类推)、21天各注射本疫苗1剂,全程免疫共注射4剂,儿童用量相同。
●五针法免疫程序:一般咬伤者于0天(第1天,当天)、3天(第4天,以下类推)、7天、14天、28天各注射本疫苗1剂,全程免疫共注射5剂,儿童用量相同。
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1年。
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3、7天各接种1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
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