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浙江、广东、四川、湖北、广西、湖南等地接连传出了黄颡鱼暴发性死亡。本次病情特点就是发病快、死亡量大、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并且养殖户越消毒死亡量越大。死鱼的症状是烂鳃、肠炎、白肝、出血、趴边,闭口(停食)之后就开始死。鱼塘一旦开始发现死鱼,短时间内就大量暴发性死亡厉害,“有的一塘鱼基本在2~3天内死完;出问题的鱼规格从几十口/斤到几两头不等”。
针对目前黄颡鱼的暴发性死亡,业界仍不能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到底是细菌、真菌还是病毒?仍没有得出结论。而且用药相对有难度,使用产品不对路,反而会加速死鱼。
综合各方意见,其根本原因是重度的代谢障碍。由于前期气温波动较大,应激反应是诱发因素;直接导致死鱼的原因是投喂管理问题;渔病恶化的原因是错过了“有效的干预节点”。
每年开春都会有类似基础代谢疾病出现,为何今年死亡量会这么大呢?
黄颡鱼养殖户很有可能多投喂,导致鱼体在整个冬天的新陈代谢一直处于延续状态,各内脏器官没有得到较好的休息调养,鱼自身免疫力下降。
有业内人士表示,渔病提早与今年气温有关,由于今年暖冬,开春后早晚温差大,继而又持续一段时间低温,清明之后,各地连续晴天,气候反常。
为什么都是在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同时那几天呢?是因为在同一地区,气候、水温等天气突变,应激太大,池塘增氧不足,黄颡鱼食量过饱,食物无法代谢,肝脏肠道消化排毒功能降低,负担太重,抵抗力下降,然后病菌感染。另外,爬边大量暴死的现象,属于暗浮头死亡,水质调节上没有注意到位,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性病害的发生,出现死亡。
同时,很多人习惯把夏天治鱼病的方法用在春天治疗鱼病,以为去年治好了或听说治好了,就直接拿来春天使用,“春病夏治”,还在不但的下药。这种情况出现后,水体杀菌、改底需谨慎,刺激性太强,一不小心就加速死亡。外用抗应激,内服抗生素加电解多维可能有点效。
专家提醒大家:入冬和开春的管理非常关键!
在开春时期,不要把水关的太深。通过适量喂食,可以保持水的肥度,水质变化就不会很大。湖北地区要到五月下旬水温才会保持稳定,才可以慢慢增加投食量和投喂次数,不然前期喂的多,长的快,遇到猛降温,就死的快。
养殖户要科学养殖,在水温没有稳定前,保持肥水,适量喂食,这是关键。要做到细心,不要让养殖对象出现死亡了再去处理!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要做到科学预测,提早预防,把风险降到最低!
有人建议这段时间病毒感染或者是霉菌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作病体监测。而我的建议是(广而告之):
春季防病从“检查氨氮”开始。
推迟杀虫时间;慎用或禁止使用消毒剂;培育良好水质以杀轮虫为主,多使用低温肥水产品,少用微生态制剂,特别是芽孢杆菌;多解毒,多用“多元有机酸”;监控水质浑浊。
春季以保肝护肝为主。少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喂一周配合颗粒饲料的必须拌料“肝胆速康”等;可适当投喂一些农家普通杂粮饲料,投喂是加少许食盐;禁止内服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