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鸡呼吸道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养殖环境的变化,养殖密度、养殖数量的增加,呼吸道病呈现易发生、易反复、难以根治的特点。主要原因是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以及免疫抑制性病原,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引起多种疾病感染的呼吸道感染。这种混合感染比单一病原感染更常见。
一、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1、临床表现。发病鸡群常有严重程度不等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 啰音、呼吸困难、喘息、流鼻涕、流泪、眼睑肿胀等,病鸡白天呼吸症状较轻,夜晚症状比较明显。在商品肉鸡群和育成期的青年蛋鸡群常造成严重的损失,死淘率可达30%以上;肉鸡发病大多在20~40日龄,死亡率达10%~40%,同时生长迟缓、胴体降级或废弃。成年蛋鸡的死亡率虽然不高,但产蛋可受到严重影响,产蛋率可下降30%~40%,有砂皮蛋、软壳蛋等。
2、剖检病理变化。主要见咽喉黏膜充血和出血、气管环出血、肺充血和出血、气囊混浊、增厚、发炎、内有泡沫样或干酷样物,如有继发感染则出现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等。卵巢发育不全,卵泡变形,输卵管黏膜有炎症。
二、原因分析
1、鸡体特殊的生理结构是呼吸道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呼吸道病的多发与自身的特殊解剖生理结构有很大关系。其呼吸系统由上、下呼吸道两部分组成。鼻腔、咽喉、气管组成上呼吸道,肺和9个气囊相连组成下呼吸道。气囊在体内形成半开放的空间,细菌病毒只要进入气囊,就很容易潜伏、增殖,会在气体交换时扩散到胸腹腔器官,由于胸腹腔之间无横膈膜,沿气囊扩散感染的细菌病毒,可导致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或败血症而引起死亡。
鸡呼吸系统的防御屏障主要是通过上呼吸道黏膜纤毛的定向摆动,对呼吸时进入的病原体进行清除,黏膜中的免疫细胞同时参与灭活,起到自净防御的作用,使细菌病毒无法进入下呼吸道,保证气囊和机体不被感染。当呼吸道黏膜遭到损伤后,细菌病毒才能通过呼吸道门户进入气囊形成感染。
对于健康鸡群,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多数是由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直接作用的结果。损伤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前期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到发现时多数已经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2、免疫抑制性病原体降低鸡体自身的抵抗力,是疾病发生的诱因。
囊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等可使鸡对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大大增加,对养鸡业特别是肉鸡生产带来很大危害,能够引起不同表现形式的严重免疫抑制,更容易继发严重的大肠杆菌感染。
中等毒力的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对新城疫疫苗产生抗体的干扰作用差异很大,一些鸡场因使用中等偏强毒力的传染性法氏囊疫苗而使呼吸道疾病长期得不到控制,由于免疫后法氏囊发生炎性肿胀,可逆性恢复时间长,因此也影响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在肉鸡场控制传染性法氏囊是防控呼吸道疾病的关键因素。
马立克氏病病毒可引起严重免疫抑制,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失败的鸡群,除马立克氏病本身引起的死亡外,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是死淘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肉鸡群一般都不使用马立克氏病疫苗,马立克氏病病毒强毒感染引起肿瘤而致死的比例可能不高,但造成免疫抑制是鸡群呼吸道疾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新城疫病毒和各种禽流感病毒都可造成免疫抑制,它们本身也是呼吸道病的病原体,这两种病毒的感染,都会使鸡的呼吸道疾病更加复杂、更难控制。低致病性的H9N2亚型禽流感,在肉鸡可表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相当高的死亡率,和大肠杆菌的共同感染可使死亡率明显升高。
3、内外界环境改变造成的强烈应激,引起呼吸道粘膜损伤,引发呼吸道病。
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对免疫机能和呼吸道黏膜形成损伤,也包括因供氧不足出现的心肺功能损伤。恶劣的环境因素如寒冷、有害气体刺激、缺氧、尘埃、干燥等均可以引起突发或慢性损伤。支原体或病毒侵入上呼吸道时,在环境有害物质作用下,会加速损伤的发展。损伤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只要进入后期,就会使黏膜纤毛丧失对进入呼吸道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为毒菌进入肺部和气囊形成感染创造条件。
3.1疾病因素。大肠杆菌多数以继发感染。对于免疫健全和屏障完善的鸡群,大肠杆菌几乎没有任何致病力。当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囊病病毒或鸡毒支原体、滑液支原体在环境有害物质协同作用下,只要其中一种病毒进入过气囊,大肠杆菌就能进入气囊出现致病力极强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控制大肠杆菌最有效的方法,是净化饲养环境,增强鸡群整体健康水平。
鸡毒支原体在温度适宜,空气畅通的环境中,对成鸡几乎没有致病力。但是在二氧化碳浓度高、低温寒冷、氨气滞留时间长、漂浮尘埃多、空气流动性差等的污浊环境中,即使做过免疫接种和药物净化,仍然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致病力。它可以通过损伤黏膜纤毛,直接诱导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囊病病毒侵入气囊,形成混合感染。
3.2环境因素。鸡场饲养密度过大、饮水器漏水、垫料潮湿、鸡舍通风不良、室内温、湿度过高,都可造成空气中氨气浓度超过正常范围。一般将20PPM的氨气浓度定为损伤界限。不同日龄的鸡对氨气的耐受度是不同的,雏鸡对氨气的耐受度比成鸡要小得多。氨气对机体的损伤与氨气浓度和持续作用的时间有关,高浓度的氨气即使持续时间很短也可以引起严重的黏膜损伤,低浓度的氨气只需持续一两个月就会形成很难恢复的纤毛损伤,会使毒菌进入气囊潜伏和增殖,发现时呼吸道症状己很严重了。
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以抑制和麻痹呼吸中枢直接造成死亡。在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缺氧环境,支原体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可以迅速提高。由于二氧化碳的弥散能力比氧强25倍,所以二氧化碳很容易从肺泡弥散到血液造成呼吸性酸中毒。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会形成细胞和心肺功能衰竭,在病毒感染时常易引起死亡。
尘埃在生产中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它作为载体,将病原微生物输送到鸡呼吸道。冬春季节如空气中相对湿度太低,尘埃容易浮扬,更易被鸡群吸入。过多的浮尘会影响纤毛的摆动,也就影响到它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
温度是保证鸡群正常生长和生产的基本条件。温度相对恒定,没有大的温差,可有效的降低发病。低温可降低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能免疫抑制性病原体,尤其是法氏力,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致病力越强。低温大通风量的危害远比单纯低温的危害更大。在冬、春季节由于气温变化,使鸡舍内昼夜温差大,鸡群受寒易诱发呼吸道病。
3.3粪污因素。养殖场粪污没有无害化处理,放置随意性较大,病原体存活时间长,也是疾病发生和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
3.4疫苗接种。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或新城疫疫苗后,有的立即有反应,有的接种后3~5天表现。如疫苗接种反应在临诊上表现得异常严重或延长,即是严重的疫苗接种反应,这种情况在商品鸡群很常见。最典型的是经受严重疫苗接种反应的鸡群发生呼吸道大肠杆菌病,适当配合使用某些抗生素对消除和抑制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支原体等引起的疫苗接种反应。
三、综合防控措施
1、选择优质健康的鸡苗。这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基础,鸡苗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呼吸道病的发生程度,所以一定要购买信誉度较好的企业生产的鸡苗,不要贪图便宜购买劣质的鸡苗,以免给养殖留下隐患。
2、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无论哪种养殖设施、养殖水平都要做好鸡舍内外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 加强鸡舍通风换气、减少空气污染;严格控制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不要有大温差;在冬春季节,合适的通风保暖,合理的湿度控制是防控鸡呼吸道病的关键措施。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保证饲料营养平衡,使用优质全价的饲料,杜绝霉变。
3、使用中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消除免疫抑制。《黄帝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四时脾旺,邪不可干”。利用中医理论指导养鸡生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养殖效益。一是根据一年四季的变换及时调理,如春季防温病,夏季防热病和湿病,冬季防燥病,冬季防瘟病,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调理好脾胃功能,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不受外界环境变化过多引起的影响如理中汤,麦芽汤,四逆汤,五苓散,荆防败毒散等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4、粪污要无害化处理,做到资源化利用。通过建设沼气池、发酵池等方式,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
5、切实做好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的免疫。新城疫或传支与支原体以及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是最常见的多病因呼吸道病。只有通过疫苗免疫,提高机体对新城疫和传支的抗体水平,获得坚强免疫力。在做好新城疫和传支免疫的同时,还应加强禽流感灭活苗的免疫,以免该病与其它呼吸道病病原混合感染造成更大的损失。在免疫前可对支原体、大肠杆菌、病毒先使用药物防治2~3天,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免疫接种反应。
6、选择有效药物进行防治。控制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药物很多,但只有正确选择,合理使用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总之,鸡呼吸道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一旦发生,治疗非常困难且损失巨大。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针对可引起发病的多种因素,明确诊断主要病因,提出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才能尽快控制疫病的流行。
来源 :齐鲁牧业报
作者:朱金芬 唐在顺、刘娟
单位:高唐县畜牧水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