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后,华南的对虾土塘养殖中,就出现了“白便”。当时发病率低,可通过常规的水质调节,使用清热解毒、保肝类中药或抗生素就能治愈,危害较小。
之后的几年里,对虾白便迅速蔓延,成了近年来的主要病害之一,最关键的是,致病机理尚无定论。
发病症状
人们将对虾白便的发生形象地描述为三个阶段:
“白便”→“空肠空胃”→“偷死”(死虾肝脏萎缩,壳肉分离)
白便初期症状不明显,出现食欲减退、食欲暴增都是有可能的。
随着病情加重,对虾吃料变慢甚至不吃料,检查下风口水面,可见漂浮的白色粪便,有恶臭。此时检测病虾,会发现虾身瘦弱(壳肉分离),肠道不饱满,出现断肠、空肠的现象,肝胰脏开始萎缩、变小,外观模糊,部分病虾出现红须、红腿、肠道变粗等症状。
当病情继续恶化,将出现偷死或爬边。
▲“偷死”的对虾
致病原因
化验结果表明,“白便”并非常规的虾粪便,而是肝脏、胰脏排出的病变组织、黏液和毒液,混合着肠粘膜和一些正常粪便,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肝胰脏和肠道发生的一种慢性病变。
可能造成白便的因素很多:
1、细菌感染
在“白便”中检测出大量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等病菌。对虾生活在塘底,而这些致病菌也喜欢聚集在池塘底部,感染后可引起虾胃肠道感染、心肝受损、胰脏萎缩。
2、藻毒素
藻毒素中的肝毒素,可导致肝脏、胰脏肿大、萎缩、出血、坏死,造成胃肠道炎症等病变。
3、水质、底质、天气恶化
残饵、粪便、死藻的大量积累,絮凝性底改剂的滥用,天气暴热等因素,可导致底质发热,发酸、发臭,耗氧量增加,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成为细菌、病毒的滋生地。
▲这只受白便困扰的对虾还出现了红须的现象,红须、红尾经常由水质恶化引起
4、霉菌毒素
对虾吃了霉变饲料,造成肝细胞坏死、肝脏、胰脏解毒和消化功能障碍,导致肠内粘膜和血细胞坏死。
5、滥用药物
滥用抗生素、消毒剂、杀虫杀菌剂均可能导致对虾的肝脏胰脏出现不同程度损伤。
6、寄生虫
最新的研究表明,白便是一种寄生虫疾病,很可能与ATM(不是提款机,是蠕虫状体)有关。
白便防治
由于主要致病机理不明,而且病情严重的对虾是没法彻底治愈的,所以以防为主。
整体思路:“整肠保肝,调节水质”。
1、保持水质清新,及时杀除藻类,尤其注意弧菌。
2、投喂优质饲料,平时多观察虾粪(短粗为好)
3、定期使用解毒、调水、改底、抗应激的生物制剂。
治疗的话:
1、轻度白便:服用空肠白便灵10g/kg饲料,每天两次,连喂3-5天。用百菌消也可以。
2、中度白便:
(1)全池泼洒虾一泼灵170-250ml/667m3,同时服用空肠白便灵10g/kg饲料,连喂5天。
(2)早上用光合细菌5-7.5kg/667m3,每3-5天一次,晚上用过氧化钙2-2.5kg/667m3,每2-3天一次。同时每kg饲料中添加三黄散10-16g,诺氟沙星1g,小苏打20g,每天喂两次,连用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