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四季#
目前肉鸡养殖的难度越来越大,常出现不能正常出栏或生产成本较高的现象,使得养殖户、养殖场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强肉鸡的饲养管理工作,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现对肉鸡养殖过程中环境需要控制的几个方面加以简单介绍,具体来了解一下:
1、温度
温度对肉鸡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雏鸡来说,因雏鸡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所以在育雏阶段更应该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通常育雏前三天的温度较高,应保持在32-33℃,以后则以每天降低1℃的幅度来降低舍温,直到舍温达到21℃左右即可。注意降温时一定要平稳过渡,以免温度骤降引起肉鸡发生应激反应。如果遇到阴雨天、天气较为寒冷的季节,或者在免疫接种的期间,可适当的将舍温升高1-2℃。雏鸡的脱温时间要根据外界的环境温度来确定,并且在脱温后,如果外界温度降低到18℃时必须要加温。在养殖生产中,舍温的确定可根据温度计上数值来确定,但是还要结合肉鸡的实际形为表现和健康状况来判断环境温度是否合适。通常环境温度适宜时雏鸡的分布均匀,呼吸平和,饮食和饮水正常,睡眠安静;温度过高时,鸡群则表现为远离热源,张嘴呼吸,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此时应适当的降低舍温;温度过低时鸡群则表现为向热源靠近,出现扎堆取暖的现象,如果不及时的将其驱散,会增加雏鸡压死的数量,此时要立即升高鸡舍的温度,确保环境温度适宜肉鸡的生长发育和增重。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对肉鸡的影响虽然较其他环境因素小,但是也不可忽略。如果环境相对湿度较大,则舍内过于潮湿,会使鸡感受到的温度较低,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则会导致肉鸡感到更为寒冷,从而导致鸡的采食量下降,营养摄入量不足,而高温环境下,则不利于体热的散发。另外,舍内过于潮湿还易使垫料污染,导致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滋生与繁殖,从而导致鸡群发病;如果环境的相对湿度过低,则舍内干燥,易导致舍内粉尘过量,引起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还易导致鸡群脱水、羽毛的生长缓慢、体质虚弱等。通常肉鸡舍的相对湿度要根据肉鸡的不同日龄来确定,1-10日龄舍内相对湿度为65%-70%,11-30日龄保持在65%,随着鸡的生长发育,在2周龄以后则可保持在60%左右。对于鸡舍内相对湿度的控制方法,要参照测量数值来进行调整,如果湿度过低时,可以通过向地面洒水、喷雾的方式来提高舍内的湿度,但是严禁直接向垫料上撒水;如果湿度过大,则要加强饮水管理,防止发生漏水的现象,同时增加舍内通风换气的力度,勤换垫料。
3、光照
光照对于肉鸡骨骼的发育以及羽毛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科学合理的时间和光照强度可以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因肉鸡在7日龄后骨骼、肌肉以及羽毛的生长速度迅速,并且新陈代谢旺盛,这就使得肉鸡一直处于应激的状态,因此时肉鸡的各项功能发育的还不完善,跟不上快速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速度,因此易发生猝死和腹水症,另外,骨骼的发育要比肌肉的生长速度慢,易导致肉鸡发生腿病。所以可以通过调整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方法来控制肉鸡的生长速度,从而使肉鸡的骨骼、肌肉、心肺功能的发育更趋于平衡,以达到提高肉鸡成活率,提高生产性能的目的。
在育雏的前两天要实施24h光照,光照强度为30-60lx,目的是让雏鸡多采食和活动,随着肉鸡的生长发育光照时间要逐渐的缩短,当体重达到170g后,光照时间应保持在16-18h,2-3周龄时光照时间为12-16h,4-5周龄时光照时间则要增加到18h,5周龄后则每天增加th,直至增加到23h为止,光照强度则保持在5-10lx。在管理方面要注意舍内的光照设备要分布均匀,功率不易过大,以不超过60W为宜,如果是网上平养则灯泡的距离鸡体高度为2m左右,灯距3m左右。
4、通风换气
合理的通风换气可以排除舍内的有害气体,控制舍内的温度,预防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场,通风换气更为重要。鸡舍的通风量要根据肉鸡日龄的增长而逐渐的增加,目的是给肉鸡提供一个空气新鲜,温度和相对湿度适宜的环境,对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在育雏期以及寒冷天气通风时要先将舍温提高,这样通风可以保证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不易使鸡受凉、感冒。另外,通风时不可让冷空气直吹鸡体,同时还要防止贼风进入。如果天气较为炎热,通风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则要在舍内安装通风换气的装置,进行强制通风,以增加空气的流通速度。
5、饲养密度
肉鸡养殖的饲养密度要适宜,如果密度过大,易导致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不利于散热和排湿,还易导致有害气体的浓度升高,病原微生物大量的繁殖,影响肉鸡的健康。如果饲养密度过小,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生产成本。因此要根据鸡群的生长发育阶段、养殖季节、设备条件、饲养管理水平来合理调整鸡群的饲养密度。